首页    工作交流    2023年暑期教师成长论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版块优秀教师发言展播(第一期)

 

2023年暑期教师成长论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版块优秀教师发言展播(第一期)

 

收心归位起好步,凝心聚力又启程。为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培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从8月29日开始,石油分局组织全员教师参加了为期两天的“2023年暑期教师成长论坛”培训。培训的第一版块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多位优秀的书记、校长、主任从思想铸魂、固本强基、以案促学、师德引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主题鲜明、环节紧凑、深度挖掘。通过此版块的培训,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让师德不再只是一种口号、政策,为教育、教学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今天展播的是华北油田井下学校党总支书记李忠旺的发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IMG_3853(1)

 

华北油田井下学校党总支书记 李忠旺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二十大报告开篇即亮出鲜明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一主题亮明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贯彻什么思想、以什么样的精神状况奔向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第五部分专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一章,对党的教育事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

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著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撤销和停招本科专业点近1万个、增设1.7万个,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二、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的新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报告以更高视角、更大格局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三项工作,凸显了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之重。这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一词,表明教育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也体现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性。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率先建成教育强国。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逻辑来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摆在首位不论是科技的创新突破,还是人才的培养造就,都需要优质教育涵养源头活水,都需要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撑,教育强国是全面实现其他各项强国目标的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征程上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有着更高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新形势,顺应新期盼,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部署。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清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而且要把其重要论述转化为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不断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深刻充分认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意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这是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是信任和期待,也是有力鞭策。我们要立足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理解建设教育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教育工作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评价观,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扎实进展。

首先,充分认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就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为了人民办好教育、依靠人民办强教育、让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的决心和信心,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

其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教育工作要回归这个常识、回归这个本分、回归这个初心、回归这个梦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为人民办教育、为人民培养人才,依靠人民办教育、依靠人民发展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最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中之重,明确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一是切实解决人人“有学上”基本需求,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学生对接受基本教育的期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二是解决人人“上好学”高质量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高质量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解决人人“选学”多样化需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教育需求。教育要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民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思路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和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把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教师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师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打造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教育涵养、考核评价、惩戒警示,推进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成长奠基。

1.以高质量课程体系为载体,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在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对生命的体验,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并收获思想和精神的成长。基础教育要发挥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以高质量体育教育为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和课程改革要求,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校园体育竞赛、业余运动队训练、校外体育锻炼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要创造丰富的体育运动平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3.高质量艺术教育为平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要树立学科整合理念,完善艺术课程设置,精准定位课程目标,重视校园艺术氛围的营造,积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平台,充分发挥艺术陶冶情操的作用。

4.以高质量劳动教育为手段,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独特的综合育人价值。要重视课堂学科教学和课外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要搭建形式多样的劳动锻炼平台,校内校外联动、学校家庭联合,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重要意义。

5.以高质量科技教育为抓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许多重要素质,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发现和培养起来的。基础教育应积极探索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机制和模式,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出发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真正的突破。要着眼于‘学好’,围绕立德立志、增智健体、成才用才推进改革,促进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要着眼于‘管好’,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完善办学制度,强化从严治校机制,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在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上下功夫。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需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加以配套。同时,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努力构建多元多维、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紧密结合,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职场机构、网络及媒体等相互协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凝聚高度共识形成一致行动,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社会的灵魂,师德师风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我们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学校要为教师多多提供学习的平台。

3.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身心健康,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4.加强教师的团队建设。教师是一个团队,要加强团队建设,高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教师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5.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要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新蓝图壮丽多彩,新征程壮志满怀。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在三尺讲台用行动践行使命,用坚守诠释担当。要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饱满的干劲、更加过硬的作风,全力完成新征程上新目标,奋力开创新时代中新局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新时代教育逐梦人!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导读